2024-06-29 06:48:36 | 利好高考网
相信我们大家都知道,高考被称为独木桥,高考也是几乎可以称之为最公平的检验一个人的知识成果的一种考试形式,今天就来说一下古代“高考”到底有多难?
科举制兴起于古代唐朝的时候,这也是高考的一个前身,这也是古代人俗称的“高考” ,相信我们很多看过古装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古代考试是要几天都在考场里面的,由考官进行监考,可谓是非常艰苦,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寒家庭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经常在古装剧里面都能看见,贫穷人家的男丁背上厚厚的书娄去上京赶考。
最重要的是 古代科举制考试是有性别歧视的,只可以男子考试,女子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 古代想要读书,真的是非常耗费钱的,有很多人会去上私塾,对于大家族来说还好,但是对于贫寒人家来说真的是没有钱去上学,只能挑灯夜战。
对于外地的人要参加科举考试的话,那么一进京赶考,有很多属于边疆地区的人,他们可能要
走一个月或者骑马半个月的行程,才能赴京赶考,多的可能会有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京城,
这就意味着一定要自身的体质好,如果体弱多病的话,可能还没有参加考试,自己就身体受不了了。
科举制考试, 它的录取通过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几乎一次考试几百个人,但是最后能够录取上的可能也就是几个人,而且 科举考试不是像现在的高考一样,每年都可以进行考试。
利好高考网(https://www.lhgaokao.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的相关内容。
相同点:
其一,都是人才选拔制度。 两种制度都是我国不同时期最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其二,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官僚的身份不是世袭的,而一个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传统中国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再次进入上述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的精英循环过程。对于高考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上基本是照搬苏联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从1951年开始,实行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统一招生考试来选拔培养人才。
其三,二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 采用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考试原则,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在封建社会,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科举制的出现,给一些平民和知识分子提供公平竞争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而如今的高考,被认为是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之一,在高考面前,只要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即可继续深造。
不同点:
其一,考试目的不同。 科举制主要是为国家和君王选拔官员和政治人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科举制在当时成为许多学子跨入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也为一些学子们毕业和具有一定资格的途径。也就是说,科举制不仅是教育制度,同时也是人事选拔制度。但高考主要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不受政治的影响。
其二,报考条件、考试内容不同。 科举制的报考条件非常严格,尤其是在进入三年一次的考试时,必须由官员和有身份的人推荐,否则不准参加。而高考制度下,报考条件限制较少,只要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可以参加考试。科举制考试内容狭窄,四书五经是主要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也通常比较呆板,主要就是写文章,文章写得越有文采,越能博得阅卷老师甚至是最高统治者的青睐越好,同时还必须了解一些官场上的不成文的规矩,否则即使是优秀的文章也不一定能达到最终统治者的手中。而如今的高考制度,考试内容诸多,涉及文、理、综合,同时还有体育、实验考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考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试、机试、实验、体育测试,部分专业还对考生的身高、视力作出特别要求。同时,高考的考试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理论联系实际,十分注重考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其三,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科举制在当时社会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当代高考地位高。由于科举录取的人数规模小,如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在明清时代,录取比例不到1%。而如今的高考制度下,虽然每年报考的人数非常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录取规模比例都呈上升趋势,至少很少有比例下降的年份,部分省录取比例达到60%。就二者作用而言,科举制主要是选拔官员,而高考培养人才,因此,科举制在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高于高考。 利好高考网
其四,考生在通过两种考试后的社会地位不同。
作为古代的科举制,每三年进行一次,只要考生考中了就成为官员,只不过是职位高低不同,每年所拿俸禄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官员,都比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高。而如今的高考,高考考生毕业毕业之后都是普通劳动者,不管是考入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亦或是高考落榜,考生们的社会地位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凌驾于谁之上。而且,就算是考入名牌大学的考生在大学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比那些高考落榜的人更好的工作,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并不只是会读死书的“书呆子”。
其五,性别要求不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报考者均是男性,没有女性。所以当出现“女驸马”时,朝阳内外会引起强烈影响。这与中国古代男权至上是分不开的,只有男性才有权力去学习知识,即出现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当代的高考制度,男女均可参加,甚至很多时候,女考生比男考生更优秀,不得不承认:时代的发展为女子带来了希望,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古代科举轶事乾隆调查防止“高考移民”的呼声 四十二年七月的一天,号称“完美老人”的乾隆皇帝67岁了,却一点也不糊涂。他还有精力在宫里会见浙江省官员绍兴府总判官张廷泰。童,不过是个六品官,可谓威武皇帝。 但麻烦在于皇帝的强大恩典。皇帝照例会向地方官员询问籍贯、出身、履历等。以示他的亲切关怀。张回答说自己是顺天府人,精明的乾隆皇帝却听出了绍兴口音。 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如果一个本地人在本
2023年江苏高考状元榜单 文科状元是无锡天一中学的李彤同学,总分702分;理科状元是淮阴中学的郑智豪和宿迁中学的苗一览同学,总分703。 拓展知识: 一、高考注意事项 1、学会放松,考试时心神越放松,思考能力越强,考前一个月左右要注意调理饮食,以清淡为主。 2、忌食煎炸,烧烤,油腻之物,更忌暴饮暴食,忌过食冷饮。 3、考试是个辛苦事,因此考试时要保持心情舒
在古代,考个秀才有多难 拿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明清两代来说,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人口大县有录取名额三四十个,中县二三十个,小县十余个(见《清会典》)。 扪心自问:放在当今,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哪位朋友确定有把握考进前三十、四十名吗? 而且这个前三四十名,可不像咱们今天中考高考,只是和同一级学生加上少数复习生同考,人家那是考多少次只要没考上的,都可以来。 近代史上,大家都知道曾国藩,
解密:古代哪次科举考试最终一人也没有被录取 如今的高考,不可能发生“零录取率”这种事儿。哪怕竞争最激烈的年代,录取率也有三分之一左右。可在唐朝,就曾发生过“零录取率”的乌龙事件。 那是在天宝六年,唐玄宗已经由前期的励精图治,进入了后期的昏庸无能。这一年,举行科举考试,意在网罗天下才子。而赴考的人,也和往年一样,熙熙攘攘,不计其数。而最后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一个都没考上。 若要追根溯源的话
不同的专业对应古代不同的职位,你的专业在古代叫什么? 在大学里面都会分专业学习,很多现代的专业和古代专业对比称呼也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 公立医院 的医生,在古代那可是太医级别。现在的物流运输司机,在古代也可以称之为镖师。现在在一些工厂的打铁师傅,在古代也是一个铁匠。老师在古代也被称为先生,如果是在宫中给太子上课,那就是一位太傅,价格特别高。 下面小编来说说我的专业在古代叫做什么。
在古代,考个秀才有多难 拿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明清两代来说,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人口大县有录取名额三四十个,中县二三十个,小县十余个(见《清会典》)。 扪心自问:放在当今,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哪位朋友确定有把握考进前三十、四十名吗? 而且这个前三四十名,可不像咱们今天中考高考,只是和同一级学生加上少数复习生同考,人家那是考多少次只要没考上的,都可以来。 近代史上,大家都知道曾国藩,
对于穷人来说,古代的举人和现在的本科生相差多少? =^_^=呵呵!如果用含金理来说的话,古代的举人秒杀当今博士后了吧!应该属于如今的院士级别。这个还真的没法比的喔! =^_^=就如今的本科生来说,比三十年前的中专生都会差了一大截吧!你可以咨询老一辈的人了解一下,当年的小学入学率或许都没有如今的大学升学率高;如今的大学升学率可比当年的初中升学率高多了哈!这就是精英教育和普及学渣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的985大学本科生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是什么级别? 其实,将秀才、举人、进士这三种科举功名和学位进行对比,并最早给出答案的是西方 传教士 利玛窦。利玛窦于明朝晚年来到中国,随后在中国生活了28年,他对 中国文化 和科举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他有很多介绍中国的文章,最终被编入 《利玛窦中国札记》 。其中就有介绍科举时将秀才、举人、进士视同西方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 利玛窦说:“秀才的
2023-12-18 09:22:50
2024-03-17 02:13:49
2024-03-17 18:38:46
2024-03-24 06:26:07
2024-03-19 00:42:39
2024-03-17 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