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协和学院重修费用高,有着回事吗?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利好高考网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福建师大协和学院重修费用高,有着回事吗?
福建师大协和学院重修费用高。
福建师范大学(Fujia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福师大”,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中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截至2013年9月,学校有福州市旗山、仓山两个校本部主校区,合计占地面积3500余亩,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5400多人,各类研究生6000多人。设有7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艺等学科。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764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947人;校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380多万册;建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70多个,并拥有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1908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预科成立,选举程吕底亚女士(Miss Lydia Trimble)为校长。学院预科先租赁仓前山倪厝弄的一处房子为宿舍。
1911年12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仓前山新校址奠基。
1917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开始创办四年制本科专业,首先办教育系、1921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
192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决定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申请学士学位的授予权。
1922年9月28日,得到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的临时承认证书。
1931年10月9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请立案。为此,除了学院的课程设置按教育部规定进行了调整外,学院的教育经费也必须按教育部的规定达到了一定的定额。
1933年6月,教育部准许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临时立案,承认了中文、外语、教育、家政、数理、
化学、生物等7个系。
1934年6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正式承认具有文学士与理学士两个学位的授予权。
1935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加入美国基督教13所大学联合托事部。
1938年6月21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内迁南平。
1941年,神州沦陷后,日寇入侵闽北、古田大湖阻击战是保卫闽北的关键战役。高山峻岭之间,粮食难以供应。南平驻军决定赶制20万块光饼,穿扎成串,限期送往大湖。华南学院全体师生日夜奋战,投入紧张的支前工作,并在每袋干粮里附一纸鼓舞士气的短笺。大湖之役胜利了。学院师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军民们的高度赞扬。
1941年,福州校舍彭氏楼失火,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彭氏楼重建尚未竣工,延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学院迁回福州的任务。
1947年3月13日,波士顿大学校长亲自给王世静颁发了人文科学荣誉博士的学位。
1951年4月,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
福州大学。
清宣统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会推举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会长高绰博士(Dr.John Goucher)来福州,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几经酝酿、筹备,于民国四年(1915)成立董事会,以俾益知(W.L.Beard)为主席,推选庄才伟(Aduin C.Jones)为首任校长,校名定为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民国五年(1916)二月,该校于福州仓前山租旧俄商茶行正式开课,将福州的英华、格致、三一及闽南的英华、寻源五书院的高年级学生为一年级学生,总数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师专任者5人,兼任者4人。
民国六年(1917),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协大是一所合格大学,并且参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办法,承认其毕业生同样可取得学士学位。翌年,美国罗氏基金董事会鉴于协大办学渐具规模,乃逐年指定一笔巨款,拨作添聘教授和购置设备之用。
民国八年(1919)一月,罗氏基金社拨助该校科学馆的建筑设备及常年维持费,并设科学讲座六名。庄校长之兄嫂亦捐建文学院一座,及逐年图书购置经费。
民国十一年(1922),学校择定福州魁岐乡为校址,于鼓山之麓,闽江之滨,建筑新校舍。
民国十四年(1925),文学院、科学馆及大小30座校舍先后落成,为纪念庄校长即以科学馆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民国十六年(1927),校董事会改组、高校长辞职回美,校务收回国人自办,由校友林景润继任校长,并遵照国民政府颁布的私立大学规程报请立案。
民国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国文化研究基金会的津助,扩充文学院各学系。
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政府教育部因协大只有文、理两科,不符合大学至少要有3个学院的规定,遂准以"私立福建协和学立案。民国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姓。
民国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补助,添设
农学与农业经济两个学系,开办农业试验场。
民国二十六(1937),并在邵武设立闽北农林试验场,作为发展农科学系的准备。
抗战开始,协大就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迁到闽北山城邵武。
民国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农学系扩充为农艺学系及
园艺学系,加上原有的农业
经济学系成立农科。同时将文史系分为中国文学系和历史系,数理系改为物理系。
民国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将"私立福建协和学院"改称"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文、理、农三科改称文、理、农三学院。并颁发新校印。于同年10月16日启用。学校办学宗旨,据董事会章程(1929年2月经教育部立案)规定,是以"博爱、牺牲、服务精神,研究高深学术,养成高尚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因而"博爱、牺牲、服务"亦定为协大校训。
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沦陷,魁岐乡校舍遭日军洗劫,留在校内的仪器、设备,无一幸存,连门窗地板也被拆毁,树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学院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纵火焚烧,屋顶及非水泥部分全毁,膳厅、游艺厅及职员住宅,亦壁穿梯折,仅存外壳,总计校舍被毁损失达30余万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馆的损失最为惨重,馆中所存古物3600余件,包括夏、商、周以来的磁器、铜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费数十年心血,耗巨资汇集的,均荡然无存。
民国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军撤离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战胜利了,协大于十一月筹备复员,迁回福州。
民国三十五年(1946)夏,文学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后修建完成,并添建临时校舍如大礼堂、农学院办公厅及教职员住宅等计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复课。经过数月艰巨的工程重整之后,高山苍苍,流水泱泱,始重闻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润校长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陈锡恩代校长及教师多人由美抵校。
1947年5月16日,协和大学学生自治会在中国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发动全校绝大部分学生计600余人,冲破国民党的威胁与重重阻挠,组织福州市有史以来人数最多、声势浩大的"三反"("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散发《告福州市民书》。队伍沿着市区台江、小桥、洋头口,穿过南门兜,一路直达鼓楼的国民党省政府,向当局递交《请愿书》。
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决定接办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将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两校合并暨福州大学成立典礼,于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协大举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学领导机构为校务委员会,由许彧青任主任,严叔夏、王世静任副主任。
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文简称"福建师专")为福建师范大学主要前身之一。该校于1941年6月1日,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在福建战时省会永安。
1940年,夏省政府未经教育部同意,从权设置了省立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二年制),以应急需。鉴于该所受种种条件限制,对解救本省中等"师荒"未能大有作为,省政府和教育厅不久又派专人向教育部力陈创办福建师专的迫切需要,才得到同意。
1941年4月,着手筹办,6月1日获电准成立,唐守谦被任命为校长,8月1日即正式开学。福建师专在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上,同1907年成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一脉相承,在福建高等师范教育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1942年5月,乘春深水满时节,顺流而下迁校南平沙溪之滨的水南后谷。
1946年1月,校址由南平乔迁福建师范教育的发源地-福州乌石山。
1949年3月,发动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征兵、反征粮"声势浩大的游行。
1949年8月,师专师生迎来了福州的解放。9月省军管会接管了学校,仍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院。
1950年9月,该校即扩建为福建师范学院。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决定在与台湾岛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创办一所高等院校,为即将回到中国的台湾培养教师和行政人员。
1944年5月,国民政府开始在福建筹建大专学制的国立海疆学校,先设师范和行政两科。8月,选择仙游县私立金石中学旧址作为临时校舍。1945年1月,开始招生。生源主要来自福建仙游、永春、晋江、漳州及广东揭阳等地。2月,海疆学校正式开学。
1945年7月,学校奉准迁址南安县九都镇。南安九都时期的海疆学校,师资阵容较大,聘任了有许多知名教授。
1946年6月,国立海疆学校又迁往晋江。
1947年1月,首届二年制学生毕业,毕业生大多服务于台湾等地。
海疆学校自创办之初,就以"造就专门人才、辅助海疆建设、发展海外事业"为立校之宗旨。前后实际办学仅仅6年,在全体教职工、校友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载入了福建高等教育的史册。
1950年,海疆学校停办,师范科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入福建省立师范学院。
1952年6月,福建省立师范学院并入由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的福州大学。
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的前身为私立福建法政学堂,这是福建近代史上一所培养法政专门人才为主的高校,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私立法政专门学校之一。
1911年,私立福建法政学堂正式成立。校址位于福州乌石山西北一带。
1912年,改称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经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1914年7月,又经司法部认可。
1925年7月,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改称私立福建大学。1927年,又恢复称为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明令废止专门学校,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再次改办私立福建学院。
1932年2月,福建学院正式获准立案。
1936年8月,依据福建省政府实施整理本省教育方案,调整各大学相同科系,福建学院专办法科,农科归并私立福建协和大学。
抗战全面爆发后,学院初迁闽清十六都白云渡。1941年4月,再迁浦城大同乡。1942年6月,三迁返回闽清。
抗战胜利后,私立福建学院及其附属中学回迁福州乌石山原址办学。
1951年夏季,私立福建学院奉令办理结束,商科四系归并当时由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的福州大学,组成福州大学财经学院。
1952年9月13日,福州大学财经学院归并
厦门大学。
1939年4月,福建省研究所成立,附设在厦门大学抗战期间的迁校地长汀校内办公,汇聚了一批很有学术建树的专门人才。
1940年11月,福建省政府令福建省研究所改名为福建省研究院。
1945年,抗战胜利后福建省研究院迁址福州。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央研究院在各省均不设立分支机构,福建省研究院可谓独树一帜。在福建省研究院创立和发展的仅十年历史中,前半段处于抗战烽火之中,后半段处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
在福建省研究院工作过的有萨本栋、王亚南、汪德耀、傅鹰、林镕、郑作新、黄震、朱洗、唐仲璋、何景、章振乾、傅家麟等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以及共产党员杨潮烈士等。
1950年初,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归属厦门大学。
1951年,福建省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室独立改为新教育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和工业研究所合并为自然科学研究所,归属由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的福州大学。
1952年,自然科学研究所撤销,所属大部分人员转入福州大学生物系与化学系。

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校园环境(特别是宿舍)怎么样
漳州师范学院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闽南开放城市——漳州市。
宿舍照片:
_0906/5_19626_46c5600040baaca.jpg
_0807/73_19626_f17a68ae388a182.jpg
相关链接:
;fpage=0&toread=&page=1
引自同学留言:
“我们六人间大小跟你们四人间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住了两个人而已。除了床底可以放你的箱子,在床旁边还有很多空间,就是在饮水机的那个方位,宿舍两侧都可以放。还可以放在衣柜最上方。我们宿舍都是这么做的。柜子看上去不大,但是很深!男生的衣服本来就不多,绝对够放。”
学校简介: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63年的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0年被撤销。1977年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选校址,重建校园,先后经历了龙溪地区中学师资培训班、龙溪师范大专班、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历程。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形成福建省 “一南一北”的本科教师教育格局。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以唯一一所两轮满票的成绩通过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评审,获教育硕士授予权。
复办以来,学校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力以赴谋发展,根据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建设。现有校园占地面积1731.59亩,校舍建筑面积53.8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8.0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81万元;现有图书馆、资料室总面积2.99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44万册,电子书刊128.8万册;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数9170个;教学用计算机2301台;运动场馆总面积7.50万平方米;计算中心、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设备齐全、功能先进,校园网络覆盖全校。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政治法律系、历史与
社会学系、
管理科学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物理与
电子信息工程系、化学与
环境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学科学与技术系、体育系、经济学系、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艺术系15个教学系,开设了4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15个省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789人。建立了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应用心理学、文艺学、
汉语言文字学、应用数学、分析化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12个硕士点,研究生教育涵盖文学、理学、
教育学、工学、
法学五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研究生292名。开设了36个本专科成人教育专业,现有各类成教生3571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引、聘”并举,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日趋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98人,其中高职称367人,博士137人、硕士437人,另有外聘教师97人。学校先后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高师院校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8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省级优秀专家称号,6人获省教学名师奖,8人获省优秀教师称号,5人获省师德之星、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人获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8人获省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称号,7人获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9人获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方针,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2001年福建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地方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契机, 全面实施“一次分流+相对主辅修制”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2000年以来,学校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07年全面启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紧紧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创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教学名师奖励、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七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目前,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4个。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现有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 6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13个校级扶持学科。学校建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所、闽台文化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应用技术研究所、
老年学研究所等26个研究所。主办了国际辞赋学研讨会、国际一般拓扑学学术会议、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漳州籍作家研讨会、全国首届叙事学研讨会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2004年以来,全校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立项580项,其中以我校为依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0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项,其中高飞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科研论文342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75篇,出版学术专著43部,教材59部。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博学、明理、砺志、笃行”校训,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生为本,分流培养,面向社会”的育人指导思想,形成了“传承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与培训衔接,服务与引领并行”,实现与中小学互动发展,共同培育基础教育师资的鲜明办学特色。建校以来,共培养了各类毕业生2万多名,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勤恳敬业,勇于拼搏,乐于奉献,大多数成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业务骨干,也有的成为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商界骄子,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志愿服务队”、“福建省教育系统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先进单位”、“全国大学
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先进集体”、福建省“平安校园”、全国“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8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6年芗涛剧社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党和国家领导人方毅、彭冲、彭佩云,以及教育部和福建省领导,曾先后为学校题词或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
目前,学校正全面实施“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以教育创新为指导,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一所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

福建的师范大学有哪些
利好高考网(https://www.lhgaokao.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福建的师范大学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院校专业:
福建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 “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2012年,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巨匠曾在学校任教。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传承创新,学校砥砺出 “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一大批高级别荣誉称号。滋兰树蕙,桃李芬芳。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 4000亩。现有本科专业89个(202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3万多人,各类研究生8千多人。校本部拥有1839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3.4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3.62%;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海外)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评审组召集人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17项。26部教材入选国家级重点规划建设教材。先后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53门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项目)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1项,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17个师范专业完成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1个。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 1个、省高峰学科9个、高原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学校坚持 “顶天立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勇攀科学高峰。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仅7个),拥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之一)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106个。先后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20多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5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超500项,其他各类课题37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项,2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围绕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生动实践,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多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打造一批富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新型智库,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学校充分发挥地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50多所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学校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学院,6个本科层次、1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印尼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海外华文教育初具规模、特色彰显,迄今已向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等26个国家派出志愿者共计19批981人(次),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印尼阿拉扎大学合作创办2所孔子学院、与美国波士顿文艺复兴特许公立学校合作创办孔子课堂,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习近平等中央领导访问印尼期间与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亲切交流。,学校主办多种学术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教育部名栏建设学报、中文社科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总量近400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万册,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代表性报刊的收藏享誉海内外。校园网络设备完善、应用广泛,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拥有一批高水平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完备,较好满足各类赛事、训练、健身运动的需求。设有附中、附小、实验幼儿园等附属学校,附中是福建省获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最多的学校。,走过 114年光荣历程的福建师范大学,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正朝着加快建成富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努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其他信息:
师范大学是师范类专业。 补充资料: 师范类专业有:教育学、中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数学教育、生物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文秘教育、物理学教育、化学教育、英语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言语听觉科学、汉语言文学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地理学教育、政治与法律教育、美术教育、政治法律教育、科学教育、物理与教育技术学、小学师资教育、历史学教育、生物教育、历史教育、初等教育、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教育、市场营销教育、教育英语。
利好高考网以上就是利好高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福建师大协和学院重修费用高,有着回事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利好高考网:
www.lhgaokao.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