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利好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华北大学养猪专业排名 中国有哪些养猪大省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中国有哪些养猪大省
全国养猪前十的省份的排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NO.1四川 四川,2016年生猪出栏6925.4万头,相比2015年减少了347.6万头。存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四川部分地区也在开展禁养区的规划,生猪存栏量有所调减。尽管如此,四川仍旧是稳坐全国养猪第一大省。有句话是“猪粮安天下“,而在四川则是“川猪安天下”,充分说明了四川生猪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要。 并且,从猪价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四川的猪价往往是全国最高的。就目前来说,目前全国外三元均价在16.2元,而四川的高达17.6元。 NO.2河南 四川之后的第二大养猪省份便是河南,2016年河南生猪出栏6300万头左右。与四川相比,河南养猪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丰富的玉米、小麦资源,同时又远离各大水系,如果排除密集的屠宰场这个因素,河南的养猪人简直再幸福不过了。 并且,目前河南年出栏500头-10000头的猪场有3000多户,占河南总量的62%;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猪场有583家,占总量的18%。也就是说,规模猪场占比高达78%,远高于全国45%的水平。 据了解,目前
河南新乡
、新蔡等地区正在开展禁养区拆迁的工作。未来,河南生猪养殖量将保持在6500万头左右。 NO.3湖南省 2016年湖南省生猪出栏5920万头,相比2015年减少了157万头,减少的原因与其他省份类似,主要由于禁养区的减少。 对于湖南,由于处于长江的湘江、沅江水系,当地的水资源保护任务重大,禁养区范围较大,因此未来生猪养殖将保持在6200万头左右的水平。 并且,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都必须有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病死猪无害化达到100% NO.4山东省 2016年生猪出栏4662万头,
环比
减少174万头,减少的原因同样是由于拆迁。未来四年,山东的生猪养殖的目标是:稳猪禽、扩牛羊、兴奶业,在巩固我省家禽和生猪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肉牛肉羊等草食畜发展,大力提升奶业现代化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根据山东养猪业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来鲁中南地区,山东省政府规划重点地区有潍坊、临沂、聊城、菏泽、烟台、青岛等城市的部分县城。 NO.5湖北 2016年生猪出栏4223万头,环比减少157万头。湖北境内有长江、
汉江
干流,同样被列入生猪养殖限制的地区。湖北省25个县市区的养殖场(小区)处于水环境质量不达标、畜禽养殖污染突出地区,湖北省政府发文表示要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关闭搬迁;其他地方关闭搬迁截止时间为2017年底。对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将依法予以补偿。 NO.6广东 2016年生猪出栏3531万头,环比减少131万头。限制养殖的广东,2015年以来不断开展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业清理整治,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含小区,下同)和养殖专业户,
珠三角
区域提前一年(2016年底已经完成)完成。禁养区划定前在禁养区内已存在的畜禽养殖场需搬迁或者关闭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补偿。而且,允许养猪的地区,规模化猪场必须要有粪污处理配套的设备,必须过环评! NO.7云南 2016年云南生猪出栏3500万头左右,相比2015年大致持平。 云南属于生猪养殖的潜力增长地区,未来四年,发展资源优势,建议一批高标准种养结合的养殖基地,做大做强屠宰加工龙头企业。近年来,温氏、正大等巨头接连在云南布局。 NO.8河北 2016年河北生猪出栏3454万头,环比减少97万头。与其他地区相比,河北减少的量算是比较少的。 根据农业部的规划来看,河北属于2017-2020年的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未来四年,依托目前基础,提高规模化,加强粪便综合利用,提高竞争力,成为稳定我国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之一。 根据今年河北省政府发布的文件来看,河北没有提出要大范围拆迁,但是提出了要有八成的规模猪场在2017年底前要配备废弃物处理设施! NO.9广西 2016年广西生猪出栏3280万头,相比2015年减少136万头。广西属于农业部规划的养猪重点地区,当地政府通过“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方式来带动广西贫困户脱贫。对于禁养区主场的拆迁,
陆川
、博白两个养猪大县为例,两县江边确定拆迁的910家养殖场、户,已经拆迁755家。政府为此补贴资金1.36亿元,异地另建的新猪舍普遍配置有高架网床,其他配套设施一并转型升级。 未来几年后,广西也将成为生猪养殖的核心地区之一。 NO.10江西 2016年江西生猪出栏与2015年持平,保持在3200万头左右。 江西生猪养殖属于约束发展区域,发展方向是实行合理承载,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压缩生猪屠宰企业数量,淘汰落后屠宰产能。 今年4月底前,所有畜禽养殖县(市、区)必须完成禁养区划定和“三区”地理标注图绘制工作,年底前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的搬迁拆除整改工作。 到2020年,确保江西省8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均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废水储存处理设施,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除了以上的十大省份,安徽、江苏等省份生猪出栏在2800万头以上,养猪总量也同样不容忽视。 目前的生猪养殖排名只是暂时的,众所周知,目前正处于生猪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整体上市南方水网密集地区向北方的玉米主产区。因此,在三年到五年后,华北、
东北地区
的生猪养殖量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东北,几乎成为温氏、扬翔、大北农等巨头争抢的要地。

养猪日赚1亿!山东、河南、湖北超9万家企业养猪,但最牛是重庆
曾几何时,农村有俗语“要读好书,读不好书,回家养猪!”但现在养猪早就和“没文化、差人一等”的旧形象彻底告别!如今全国不仅有超35万家企业养猪,甚至有公司仅靠养猪就能日赚1亿!从地域上来看,山东、河南、湖北共有超9万家企业养猪,但最牛的还是重庆......
中国猪业十年巨变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猪养殖相关企业35.54万家。
从区域分布来看,河南以3.39万家猪养殖相关企业排名第一,山东以2.93万家排名第二,湖北以2.80万家排名第三,前三大省份共有猪企超9万家!
但有趣的是,湖南身为年出栏超6000万头的生猪大省,却并未进入猪企数量排名前五!第四为云南、第五为安徽、第六为四川。
可见湖南地区的散户最多、最为坚强,挺过一次次危机,坚持到了养猪业以规模产能为主的今天。
要知道,从2000年至2020年短短十年间:年出栏99头以下的小散户,市场比重从85.1%下降到26.3%;但是年出栏500~999头的规模场,市场比重从2%增长至10.8%;年出栏1000~9999头的大猪企,市场比重从4.8%增长至28.2%!
可见近10年来,以前的养猪主体小散户已大量淘汰!但值得重视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散养户也“升级”成了小规模养殖,因为年出栏100头到4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6.2%增长至16.6%,而这部分增长大量来自于小散户。
但无论怎么说,散养户都已不再是市场主流,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市场占比已高达60%!这一点在山东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山东猪企狂奔
山东是全国畜牧大省,自“十三五”以来全省肉蛋奶年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稳居全国首位!而其中生猪产业占比最大,2021年山东省畜牧业总产值2904.2亿元,生猪产业贡献占比超30%。
值得重视的是,山东二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是294.6万头,但这20家企业有能繁母猪存栏85万头左右,占全省总量近30%!而在非瘟前,这一数据还只有40余万头。
可见非瘟这几年,山东的猪企在加速狂奔,产能增长飞快!
山东2021年出栏生猪4402万头,全国排行第四,但其中20家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比就高达35%!
据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透露——在数量上,山东中小养殖户从2015年的104万降至2021年的25.9万,降幅高达75.1%;在出栏量上,山东中小规模场占比从2015年的57.1%降到2021年的37%,降幅达20.1%。
可见,养猪确实很赚钱,但最赚钱的还是“有技术、有资源、有资本”的规模场。
河南与牧原包揽全国第一
当然,猪企最多的还是河南,河南全省不仅有猪企多达3.39万家,其中甚至还有牧原这样的巨无霸!
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河南2021年生猪出栏量为5802万头,位居全国第三,年末生猪存栏量为4392万头,位居全国第一。
更喜人的是,今年上半年,河南也出栏生猪3222万头、同比增长8.6%,猪肉产量256万吨、同比增长7.5%,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难得的增长!
此外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拥有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有60个,全国也只有500个,河南占比超十分之一!这使得河南2021年外调生猪(含猪肉)2758万头,居全国第一。
河南包揽了众多“全国第一”,规模猪企功不可没,尤其是牧原这样“全球第一”的猪王。
牧原8月销售生猪488.7万头,同比增长高达89.8%,实现销售收入116.6亿元。
更令人羡慕的是,牧原的造肉成本控制在15.5元/公斤左右,若按每头猪均重100~110公斤计算,其8月盈利约33.28亿元~40.9亿元,基本实现日赚一个亿的“小目标”。
但牧原的步伐只会因此加快,他们1-8月已共计出栏4076.2万头,赶超2021年全年水平!因此牧原最新表示,今年产能或达7500万头,实现产能大跃进!
牧原的大跃进,不仅在于他们养猪技术过硬,更在于他们通过资本撬动市场的能力绝佳!自2014年上市以来,牧原已经累计募资融资278亿元!
在这近300亿资金的加持下,牧原的资总产从2013年底的32.35亿元,增长至2021年底的1772.66亿元,涨了整整54倍!估计最开始买牧原股票的人,现在别墅都靠大海了。
湖北、重庆都很牛
在生猪大省里面,湖北似乎比较低调,但他却是“大型猪企”得最多的省份。
其全省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7%,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超过700家,排全国第一!
这700家猪企助力湖北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正常年份出栏生猪4000万头,外调800万头。
并且在2021全国生猪产业都备受打击之时,湖北却实现了高达56.40%的出栏增长速度,全年出栏生猪4115.08万头,增速全国第一!
尽管这其中有2020年非瘟受挫导致产能下降的影响,但也不能掩盖湖北产能提升效率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以温氏为例,温氏在经历非瘟前是年出栏2230万头的“猪王”,但直到2021年温氏年出栏量还只有1321.7万头,或许要到明年才能恢复到两千万头以上的出栏量。
湖北2022年上半年出栏生猪近2400万头,预计今年能出栏4300万头以上,并且湖北的种猪育种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每年都有大量种猪外销。
但规模化最牛的还是重庆,重庆以82402平方公里的面积,2021年出栏生猪1806.9万头,坐拥1.62万家生猪养殖相关企业!是全国养猪企业最多的城市!其次是恩施0.54万家、驻马店0.48万家。
小散户和规模化的冲突
但尽管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加速,行业内依旧有大量声音坚持认为“中小散户才是中国猪业的未来”,因为受到中国特有的经济形势所引导,大量农场农民需要通过畜牧业来提升产值、奔向小康。
我认为从猪企新增数量的变化上来看,目前中国猪业猪企的数量确实饱和,规模化发展已经度过了“入场阶段”。
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猪养殖相关企业7597家,同比减少高达51.31%!
可见资本已经认识到“养猪赚钱”的艰难,敢于在上半年创办的猪企,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大企业的项目扩张,还有一部分小散户“升级”,因此真正“新入场”的猪企已少之又少!
至于说中国规模化究竟是否还会继续,小散户是否只能淘汰?我个人的想法是,规模化一定会继续,因为只有这样生猪产能才易于调控、猪周期才能熨平,猪价才不会大起大落!
而小散户未必就是被淘汰,小散户在中国猪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有关部门指引、大猪企合作的步伐下,很有可能会升级成“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也有可能会成为大猪企的“合作场长”。
利好高考网
剧变:非瘟逼退散户,养猪业大跃进式发展背景下规模猪场问题百出
利好高考网(https://www.lhgaokao.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剧变:非瘟逼退散户,养猪业大跃进式发展背景下规模猪场问题百出的相关内容。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生猪出栏量排名前20的养猪企业合计出栏生猪约为1.68亿头,占全国总量的24%。
根据各个猪企公布的出栏计划,这一占比在2023年可能会达到30%左右。
而这只是TOP20的数据,如果按照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即为规模化的标准,那么2023年我国生猪行业规模化程度应该会达到65%左右。
无可厚非,中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往前倒推10年,2011年当时我国生猪行业的规模化程度约为36.6%,2015年为44%,到2020年这一占比急剧涨至57%,2023年则会达到65%左右。
不难看出,最近5年以来,是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那么,我国生猪养猪业到底是怎样完成这样的历史跨越的?最主要的还是借助了“非洲猪瘟”这个外力的推动!
剧变:非洲猪瘟是如何一步步逼退散户成就猪业规模化时代的?
众所周知,2018年非洲猪瘟这一高传染烈性猪病入侵中国,我国生猪产业遭受巨大损失,行业也在这一影响下出现分化。
1、非瘟入侵,养殖户损失巨大,经营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的小散户被淘汰。
相关数据显示,仅仅2018/2019两年时间,我国年生猪出栏在1~49头的户数降幅分别达到16.40%与28.18%,这就为规模化发展腾出了空间。
2、2020年前后,由于受到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价格达到历史新高,创造了40元/公斤的神话,为了降猪价、稳民生,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其中针对规模场的临时救助补贴、用地政策放宽、贷款贴息补贴等层出不穷,直接刺激规模场加速发展。
3、同样是在非瘟后行情高价和政策红利的的利润刺激下,资本市场的大鳄跨界入局养猪业,加之行业内部的头部企业也在加速扩大规模,使得养猪业规模化程度得到空前提升。
4、除了非瘟的影响之外,这几年环保政策也在不断给养猪业施压,一部分不达标的养殖户(多是散户)只能被迫离开。
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养猪业走向规模化的必然支撑。
数据显示,2000~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6.20%增加至63.89%,也就是说在这20年期间,农村的壮年劳动力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城市了。
道理很简单,农村都没有劳动力了,谁还能来养猪?
加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无人养殖”“一个人管理1000头猪”的实现提供了硬支撑诸此种种,都为我国生猪行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支撑和先决条件。
所有事物的发展肯定都是历史的必然,就像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肯定是历史的必然,但问题就在于或早或晚?现在的情况是加上“非瘟猪瘟”这个催化剂,就不是水到渠成,反而有些拔苗助长,甚至是“大跃进”,那势必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低效,例如猪场空栏率高、猪场运转的低效,人员的低效等,这就为经营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很大的风险。
“大跃进”式发展下规模猪场暴露的问题
1、能力与规模不匹配,人员效率低下
很对猪场在这2-3年的发展中规模是升级的,但管理方法还停留在原地。
例如原来你的母猪是500头,现在升级到5000头,试想如果你还用原来的管理模式这样配套吗?就好像刚创业的小公司需要人性化管理,但是数万人的大企业就需要制度管理,如果不匹配,管理起来要么累死人,要么问题百出,这都将最终导致人力、物力、精力的一个巨大浪费,其实说到底就是低效。
这里能力的匹配还包括人员和人员能力的匹配。
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是,虽然目前头部猪企的扩张形势很迅速,但是也有一部分第二梯队的猪企正在采取“收紧”政策,很多猪场新建项目正在放缓甚至停工,原因就是人员队伍跟不上,无论是一线的养殖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严重缺乏。
而如果一线人员没有经验会导致养殖效益大打折扣,很简单,就拿一个配种环节来说,有经验的配种员可能将配种率做到90%,没有经验的做到80%,对于一个几千上万头的猪场而言,这个差距背后隐藏的经济损失有多大,不需多言。
对于管理人员更是如此,当下行业内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以及一些系统的管理方式没有被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高端人才惜吸收掌握,简单举例,一个猪场的繁育群的结构如何设置,如何进行配置和管理,直接关系到未来3年猪场的健康程度、PSY等各项指标,如果管理人员的水平较低,没有长远目标,没有过硬的管理方法,更是将从根源上导致猪场的低效运营。
所以,当我们的猪场规模扩大时,相关的配套必须跟得上,不然低效的运营早晚会把企业拖垮。
规模场的老板们也扪心自问下,你的猪场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不匹配”问题?
2、生产效率低下
在经历非洲猪瘟之后,目前全国猪场平均的PSY19,这个数据和丹麦的34头、法国的36头、荷兰的33头,比利时33头,相比还有太大的差距。
有人会说这是发达国家的数据,好,那我们再看下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这些发展中国家,2022年他们的平均PSY达到了30,而巴西国内效率排名前50的农户,他们的平均PSY更是达到惊人的36头。
看到这些数据我相信国内的很多猪场老板应该就两个反应:1、震惊!2、质疑。
但是巴西现象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那就是巴西这个国家全国猪场的PSY生产水平前50的企业及农户和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并没有质的一个差别。
但这个问题在我国就不一样了。
在我国,别说头部猪企和小型养猪户的PSY有着天壤之别,就算同是第一梯队的猪企PSY水平以及成本水平也相差很大。
这就说明,目前我国养猪业没有系统的标准,甚至是规模猪场之间也都是自有一套,各自为政。
所以,目前来看,我们只有规模化提升了,标准化、流程化、制式化的管理并没有形成。
什么时候,我们的猪场养500头或者是养1万头,都是像管理一个现代化工厂一样,有标准可比对,谁来养?养多少?都是没有较大差别的时候,那才是规模化的最终成效。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在60%-65%之间,距离欧盟与美国的88%与97%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我国规模猪场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发展。
但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
规模猪场未来提升的几个方向
1、需要管理人员具备顶层设计的思维和理念。
也就是说你的猪场在扩大规模投产之初就应该为5年、1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做好准备,猪场的设计理念、种猪基因的选择、匹配的营养、智能程序的选择等等,都要走在前面,不然试错成本会很大,也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2、需要提升认知水平。
对疾病防控的认知、对新型养殖模式的理解(例如批次化养殖模式到底应该怎样规划),对智能设备的应用,对经营方向的把控等等,整个养猪过程涉及到的方面太多、太杂,只有方方面面都得到提升,才能降低风险。
3、有专业且稳定的团队。
想把猪养好,人员一定是第一位的,哪怕是以后智能化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对猪场的盈利水平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配种环节,所以“有人”“有优秀的人”一定是扩大规模的前提
结语
无论是规模化程度的空间还是生产效率,中国生猪产业依然有很大的提升潜力,但是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成为拖垮规模猪场的一根根稻草,而养猪业只有从标到本的全面提升,才能让这场转型的大仗打得漂亮!
以上就是利好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华北大学养猪专业排名 中国有哪些养猪大省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利好高考网:
www.lhgaokao.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