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高考语文考什么

2024-01-17 14:28:48 | 利好高考网

今天利好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高考语文考什么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语文考什么

高考语文必记必备知识点?

提前复习语文的一些必备知识点可以在我们高考复习时减少高考语文复习的时间。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

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字,联络全文

B.悟:联络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络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络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定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络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二***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 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D作比较 E分类别 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喻证法 D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G反复 F设问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型别: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 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定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 *** 、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定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件+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物件+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物件+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物件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物件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物件+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考语文考什么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无忧考网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 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 短语 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 文章 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 方法 ,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三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四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利好高考网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 句子 。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 文化 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例:昼夜勤作息。

例: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4、补5、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

合说分译。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注 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1:吾孰与徐公美?

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

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练习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如闻(这件事),不肯与(之)会。

不知句读,不解惑。

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

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7、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8、沛公安在?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渑池之会)既罢,(赵王等)归国。以相如

功大,(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

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

沛公在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国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翻译划线句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庞涓)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

挖去了他两足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

不能在人前露面。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载着(孙膑)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翻译划线的句子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 成语 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 俚语 、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高考语文考什么

高考语文考什么

利好高考网(https://www.lhgaokao.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考什么的相关内容。

高考语文考两项最核心的素养——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

高考语文都考内容如下:

1、考查内容:一、语言应用(20分);二、文言文阅读(35分);三、现代文阅读(35分);四、作文(60分)。

2、语言应用(20分):主要考查:词语、成语、熟语(3分);病句(3分);句子排序(3分);句子表达联贯得体(5分);语段的压缩和扩充、图文转换等(6分)

3、文言文阅读(35分):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3分);中国古代常见的文化常识(3分);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3分);文言文翻译(10分,两道小题,各5分);古诗文理解性默写(5分,5个空,每空1分);诗歌鉴赏(11分,两道小题,分别为写作手法5分,情感分析6分);

4、现代文阅读(35分):主要考查:社科文阅读(9分,三道选择题,每道题3分,是高考的第一门学科的第一道题);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小说或散文,14分,三道小题,分别为3、5、6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或传记,12分,三道小题,分别为3、4、5分);

5、作文(60分):考查方向:给材料作文或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给材料作文,一般是给出一段或是几段材料,让学生针对所给材料进行论述或是结合(任选)几段材料进行论述。任务驱动作文,一般是给出三段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三段材料,要求学生针对某一段材料或是全部材料进行论述。

6、卷面布局:一、社科文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四、文言文阅读;五、诗词鉴赏;六、古诗文默写;七、语言应用;八、作文。

7、语文学科重在积累和练习,而且是工具类学科,所以学生绝对不要在本学科中掉以轻心,一定要高度重视,才能学好本学科和其它学科。

以上,就是利好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考什么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利好高考网:www.lhgaokao.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高考语文考什么”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作文考什么文体
高考语文作文考什么文体

高考语文作文考什么文体 议论文,高考作文趋向实事,对考生各方面价值观 人生观 有考察, 记叙文 很难写出深度,高三的作文练习针对议论文有技巧专攻,练习第一段直接提出观点,中间段论点强调鲜明论据合适有理独到,结尾精炼有深度…很有学问能保分,六步审题法议论基本没差…一是考生必须明确本篇作文的中心主旨只能落在肯定长辈的正面作用,讲述长辈如何指引青年成长的点位上。如果将作文的大量篇幅用在阐发年轻人应该

2024-01-10 05:14:39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考什么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考什么

小高考百日誓师的学生作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班的xx,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儿来表达我的心声。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我们已走到了高考前的100天。大家还记得刚开始步入高中时的军训吗,那情景好像就发生在昨日;而如今,我们确确实实已站在了离高考仅有一百天的门槛上。 蓦然回首,高中生活真是有苦有乐。我们曾用智慧培育理想,我们曾用汗水浇灌希望。说实话,我很荣幸今

2024-01-23 17:46:00
高考为什么要考语文?
高考为什么要考语文?

高考为什么要考语文? 高考首先考语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到阅读、写作、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是其他学科所依赖的基础。因此,高考首先考语文可以考察考生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语文能力对其他科目有影响:语文能力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和考试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数学和物理等科目的题目中,往往需要考生对题目进行理解和分析,这就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因

2024-01-08 01:23:54
高考语文考什么题型
高考语文考什么题型

高考语文考什么题型 高考语文考的内容有: 1、考语文基本功、语文基础知识、辨析字音题、字形题、语病题,测试学生多年学习的基本能力,占的分值是分40分。 2、考文言文阅读,有俩道文言文翻译,俩道选择题,占的分值是20分。 3、考现代文阅读,分为记叙文阅读,和小说阅读,占的分值是30分。 4、考作文,占的分值是60分。 5、高考语文考试内容总结完毕,总分150分。 “总

2024-01-17 01:27:45
高考语文考什么 如何考
高考语文考什么 如何考

高考语文考什么如何考 高考是每个学生的一次人生重要选择,而语文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中最基础、最基本的科目之一,必然会对语文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在高考语文中考什么?如何考? 1.考查的内容 高考语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阅读理解、写作和知识应用。其中阅读理解占比较大,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写作方面则包括作文和文言文写作;知识应用方面则考察课文知识的运用和综合

2023-12-31 08:16:41
高考时为什么先考语文?
高考时为什么先考语文?

高考时为什么先考语文? 高考语文最先考的原因:这可能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以及语文考试的内容有关。 ​首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同时,语文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数学、英语等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因此,将语文考试安排在高考的最前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语文水平,为接下来

2024-06-26 19:25:42
小高考英语作文考什么内容 高考英语作文题目及范文
小高考英语作文考什么内容 高考英语作文题目及范文

高考英语作文题目及范文 下面是2006年的高考英语作文。图片无法显示,请到 www.yingyufeng.com 查看。上面还有100多篇高考英语作文。 2006年高考英语作文,基本上都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其中,写信和写邮件还是考试的主流。下面是今年的高考英语作文题目。大家可以进行一下对比。 2006高考英语作文全国卷I 假定你是李华。应英国朋友Bob的要求,写一封短信介绍你校图书馆的基

2024-01-07 04:54:26
山东高考语文什么卷
山东高考语文什么卷

高考卷分几类 全国高考卷截至2022年是分为四类,分别是: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全国乙卷(新课标Ⅱ卷)、全国丙卷(新课标Ⅲ卷)以及自主命题省份的试卷。 甲卷适用地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 全国乙卷适用地区:河南、安徽、江西、山西、陕西、黑龙江、吉林、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山东省(全部科目),河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福建(语数外) 新高考

2024-01-20 18:04:59